本申请涉及标签的科技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拆标签。
背景技术:
现有的标签粘贴在产品上时,仅具有标志出厂商等信息的作用。即使将产品拆开,标签仍然可以完整地粘贴在产品的表层。将产品盖上之后,产品既可以还原为已拆开时的状况。由此工作员工并未能确定该产品能否被用户私自打开过。在后续的售后服务中,由于未能确定故障产品的难题是否是由用户私自拆装所引起的,进而导致一定的困扰。
技术推动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拆标签,以解决现有标签不具备防拆的弊端。
为了解决上述科技难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防拆标签,用于粘贴在产品上。所述防拆标签包括标识部、防伪部和刀模线;所述标识部位于所述防伪部周围;所述刀模线位于所述标识部和所述防伪部之间并定义出所述标识部和所述防伪部;所述刀模线用于在开启所述产品时撕开至少部分所述标识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防伪部上设有防伪图标;所述标识部呈圆环形且环绕所述防伪部,或呈扇圆形位于所述防伪部两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刀模线之间设有连接区,所述连接区连接所述标识部和所述防伪部;在开启所述产品时,通过所述刀模线和所述连接区撕开部分所述标识部和个别所述防伪图标。
在一推进例中NFC标签,防伪防拆标签,所述连接区为偶数个,且对向的所述连接区的连线经过所述防伪图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刀模线为切断线,所述切断线延展并贯穿所述防拆标签;或所述刀模线为凹槽线,并延展到所述防拆标签内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刀模线为间隔设置的多段同心的圆弧段。
在一实施例中NFC标签,防伪防拆标签,所述刀模线间隔设置,每一所述刀模线一端位于所述标识部,另一端延伸到所述防伪部并朝向所述防伪部的中心。在开启所述产品时,通过所述刀模线撕开部分所述标识部和个别所述防伪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防伪部设有至少一条压痕线,所述压痕线贯穿所述防拆标签或修改在所述防拆标签的表面。
在一推进例中,所述防拆标签还比如至少一个凹口,所述凹口设在对应所述压痕线的防拆标签的边沿。所述凹口和所述压痕线用于定位所述防拆标签的方向。
在一推进例中,所述防拆标签为聚酰亚胺,其直径为20-30微米。
本申请通过防拆标签上的刀模线,在产品打开后,粘贴在产品上的防拆标签会被破坏,并促使至少部份标志部与防拆标签分离。而售后服务商通过确定防拆标签是否完整就可以确定产品能否被用户开启过。
通过压痕线跟刀模线的配合,工作人员可以快速并准确地将所述防拆标签粘贴在所述产品上盖和底壳之间,以此增加由于误粘贴而造成的产品打开时标签不会被撕开的或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推进例的防拆标签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又一推进例的防拆标签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再一推进例的防拆标签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法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法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法中的科技方案进行知道、完整地表述。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拆标签10,用以解决现有的标签能够起到防拆作用的弊端。所述防拆标签10用于粘贴在产品(图已示)上,具体的,所述防拆标签10粘贴在所述产品的上盖和底壳之间,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壳结合并在其二者之间产生产品的外部空间,该内部空间用于存放驱动电路或控制模块等。例示的,所述产品可以是显示装置、电源器件、车载导航仪等。如果用户私自打开所述产品,则位于所述产品上的所述防拆标签10会被破坏。基于此,售后服务商在确认所述产品的故障问题的缘由时,可以直接按照所述防拆标签10的状况来辅助确认,进而可以避免非必要的索赔。
在一推进例中,所述防拆标签10包含标识部110、防伪部120和刀模线130。所述标识部110位于所述防伪部120周围。所述标识部110上可以设定有制造厂商名称以及修改有对该防拆标签10的一些警示,例如为“撕毁无效”或“请勿撕开”等。所述刀模线130位于所述标识部110和所述防伪部120之间并定义出所述标识部110和所述防伪部120。所述刀模线130用于在开启所述产品时撕开至少部分所述标识部110;以此将所述防拆标签10破坏,通过所述防拆标签10的完整程度就可以确定所述产品能否被开启过。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防伪部120上设有防伪图标140,所述防伪图标140可以是制造厂家的标识或防伪二维码等具有明显特点的图标。所述防伪图标140涵盖所述防伪部120包括中心在内的大部分区域。如图1所示,所述标识部110可以是呈圆形的图案,并且环绕所述防伪部120。如图2所示,所述标识部110也可以是呈扇圆形,并且位于所述防伪部120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刀模线130之间设有连接区150,所述连接区150连接所述标识部110和所述防伪部120。在开启所述产品时,所述刀模线130切分所述标识部110和所述防伪部120而促使该个别的所述标识部110和所述防伪部120分离。在拉力的大幅作用下,所述标识部110从所述防拆标签10上分离,并借助所述连接区150连带将个别所述防伪部120一起从所述防拆标签10上分离。由此可以撕开部分所述防伪部120和个别所述防伪图标140。
在一推进例中,所述连接区150为偶数个,且对向的所述连接区150的连线经过所述防伪部120的中心。如图1作为例示,所述连接区150为四个,并且对称地分布在所述防伪部120的周边。其中,四个连接区150的连线可以产生一圆形,该菱形的对角线大体上都经过所述防伪部120的中心。四个所述连接区150使得所述产品在开启时,通过所述连接区150能够将所述防伪图标140分成大体相等的两部份。
在一推进例中,为了促使所述防拆标签10在开启所述产品时更容易撕开,所述刀模线130可以为切断线,所述切断线延展并贯穿所述防拆标签10。即所述切断线右侧所相对的标示部110和防伪部120在产品已开启时就进入彼此分离的状况。所述标识部110和所述防伪部120通过所述连接区150相联接。在所述产品打开时,此切断线结构的防拆标签10容易撕开。如图1作为例示,所述刀模线130为间隔设置的多段同心的圆弧段。
此外,所述刀模线130也可以为凹槽线,并延展到所述防拆标签10内部。即所述凹槽线没有贯穿所述防拆标签10。一方面,在开启所述产品时,此凹槽线可以并且所述防拆标签10容易撕开;另一方面,在粘贴所述防拆标签10时,不会因为工作人员施加的压力而促使所述防拆标签10的标识部110和防伪部120提前分离。
在一推进例中,为了提升在开启所述产品时标签撕开的程度,所述防伪部120设有至少一条压痕线160,所述压痕线160贯穿所述防拆标签10。如图1所示,所述防伪部120上设有两条压痕线160,所述压痕线160交叉,进而可以为平行配置。所述压痕线160的交点位于所述防伪部120的中心。
在一推进例中,所述防拆标签10还比如至少一个凹口170。如图1作为例示,所述凹口170大体上为内凹的圆弧形凹口。所述凹口170例示为四个并且设定在对应于所述压痕线160的标识部110的边缘。所述凹口170和所述压痕线160用于辅助工作人员定位所述防拆标签10的方向。在粘贴所述防拆标签10时,工作人员通过所述压痕线160可以快速并准确地将所述防拆标签10粘贴在所述产品的上盖和底壳之间,所述压痕线160之一可以是位于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壳所产生的狭缝之上。
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刀模线130间隔设置。每一所述刀模线130一端位于所述标识部110,另一端延伸到所述防伪部120并朝向所述防伪部120的中心。在开启所述产品时,通过所述刀模线130能够撕开部分所述标识部110和个别所述防伪部120。
在一些推进例中,所述防拆标签10的材料为聚酰亚胺,所述防拆标签10的印刷面整体上呈黑色。所述防拆标签10的硬度为20-30微米,其能例如为1mil(密耳)。其中,1密耳等于25.4微米。
在一些推进例中,所述防拆标签10也比如双面胶层和聚酰亚胺标签层;所述双面胶层一面用于黏贴所述聚酰亚胺标签层,另一面用于将所述标签粘贴所述产品上;所述防伪部120、所述标识部110和所述刀模线130设于所述聚酰亚胺标签层上。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详细的施行方法,应当强调,对于本科技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摆脱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优化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